5 分钟阅读

从双系统到完全在 Linux 下工作快三年了, 眼看着各种小毛病渐渐被更新解决. 之前以为这个系统只会是临时使用而已, 现在看起来已经成为我的主要工作平台, 会用得越来越长久. 刚开始的时候做的分区太局促, 于是为了调整分区, 顺便重做了一下系统. 写个记录留作未来的参考.

硬件

这台小黑随我三年了: 20FBCTO1WW ThinkPad X1 Carbon 4th. 买的时候以为可以自己加内存而选了默认 8G, 有点后悔. 另外为了性能选配的 NVMe SSD 的散热似乎略超出了设计散热能力, 硬盘 IO 强度大的时候风扇就呼呼呼. 在 Win10 下, 因为后台更新这会是个很大的问题, 每次开机都要响几分钟才能消停. Linux 下相对可控一点.

重做之后的分区

有使用经验之后重做的分区应该就不那么局促了. root 最主要的空间占用是 TeXLive, MATLAB 和 Mathematica. 占空间的电影之类移动到了 SD 卡上. root 本来想做 128G 的, 调整了几次都没成功, parted逼死强迫症… 还是 Windows 的分区工具指哪儿打哪儿利索.

说到 SD 卡, 之前 Kernel 有个老 Bug, 容量大于一定值的卡就无法加载, dmesg 会显示 mmc0: error -110 whilst initialising SD card. 这个问题直到前不久 Linux 5.2.14 才解决.

同样被近期 Kernel 解决的问题还有之前一直以来会在启动时的警告 (在 Arch 的 linux-lts (4.19) 中仍存在):

Warning: Possibly missing firmware wd719x
Warning: Possibly missing firmware aic94xx

除此之外, 当初指纹识别没有驱动, 在联想的论坛 上讨论许久之后, 在一年多前被网友逆向出了非官方的驱动.

如果说硬件和驱动还有什么缺憾的话, 就是 4K 60Hz 视频输出在 Linux 下的驱动似乎还做不到, 以及如果从 Linux 重启到双系统 Windows 的话可能会黑屏, 必须完全关机再启动.

安装

按照 Arch Wiki Installation Guide 按部就班安装即可. 基本上不会遇到什么坑. 我在家搭的 NUC 小服务器上试了 system-boot 作为 bootloader, 但笔记本上双系统还是用 GRUB 功能丰富一些.

早几年 bootloader 还经常要自己手写条目, 如今 os-prober 包能解决几乎所有问题. 手动加入的修改是在 /etc/grub.d/40_custom 中加入条目:

menuentry "System restart" {
	echo "System rebooting..."
	reboot
}
menuentry "System shutdown" {
	echo "System shutting down..."
	halt
}

以方便重启. 重新生成 grub.cfg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将默认选项改为 Windows: 修改 /boot/grub/grub.cfgset default 条目如下:

if [ "${next_entry}" ] ; then
   set default="${next_entry}"
   set next_entry=
   save_env next_entry
   set boot_once=true
else
   set default="Windows Boot Manager (on /dev/nvme0n1p1)"
fi

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 Windows 的更新会自动重启, 为了无人监管下完成更新, 需要在重启时自动加载 Windows. 另外我的使用场景中, Linux 的休眠是真-休眠, 并没有切断电源而不需要重新加载 bootloader. 而 Windows 的休眠则需要. 从 Windows 休眠唤醒到 Linux 会导致共享的 NTFS 分区被锁住.

性能优化

按照 Arch Wiki 的指南, 除了正常的安装之外, 做了如下优化:

  1. 安装 intel 的微代码:
    pacman -S intel-ucode
    
  2. 启用 SSD 的 TRIM
    systemctl enable fstrim.timer
    
  3. 内存 tmpfs: 在 /etc/fstab 中加入条目 (Arch 的 tmpfs 默认设置是一半内存, 这台机子上内存吃紧)
    # override default tmp
    tmpfs   /tmp         tmpfs   nodev,nosuid,size=2G          0  0
    
  4. makepkg 并行: 修改 /etc/makepkg.conf
    [...]
    MAKEFLAGS="-j$(nproc)"
    [...]
     COMPRESSXZ=(xz -c -z - --threads=0)
    [...]
    
  5. swapfile: 内存不够啊还是得开 swap:
    fallocate -l 4G /swapfile
    chmod 600 /swapfile
    mkswap /swapfile
    swapon /swapfile 
    echo "/swapfile none swap defaults 0 0" >> /etc/fstab
    

    还要调整 swappiness: /etc/sysctl.d/90-swappiness.conf

    vm.swappiness=1
    vm.vfs_cache_pressure=50
    

桌面系统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 Linux 的许多理念之争导致了它没有好用的桌面系统.

Arch 最吸引我的地方, 倒不只是许多人喜欢的 KISS 原则, 而是在 KISS 原则上的实用主义. 相比之下大多数桌面系统都理念先于实用, 从而导致各类主流的 WM/DE 大多不让人满意,

  • Xfce 甚至更激进的自称极简的系统 (我的一次尝试) 原教旨地追求 stupid simple 的结果是丢失了易用和精致. 为了美观我可以花一点业余时间去调整, 但连基本的系统提示音都那么简陋甚至没有设置项就有点难看了.

  • KDE,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 完全不知道 simple 是什么意思, 我每次尝试都会被完全暴露给用户的复杂度劝退.

  • Gnome, 它大概觉得 stupid 是指用户的智商而不是设计逻辑: 砍起功能来从不手软.

几经折腾之后, 还是国产的 deepin 最得我心: 美观, 暴露给用户的部分足够简洁的同时并不妨碍高级的功能. 对于用户的需求保持开放心态, 在 GitHub 和论坛上及时响应需求, 响应 Bug 也非常及时, 可以说是业界良心.

最近仅有让我不满的是前不久的一次升级把基于 Mutter 的渲染搞坏了, 说是因为在迁移到 Kwin.. 然后就要引入一大堆 KDE 的依赖. 不过最近的更新已经修复了这个问题. Kwin 也许是 deepin 的未来, 但现在暂时不希望跟进.

除了安装 deepindeepin-extra 两个包之外, 修改 caps 键位

gsettings set com.deepin.dde.keyboard layout-options '["caps:ctrl_modifier"]'

其他设置项都可以在图形系统上搞定.

和 deepin 搭配的 DM 是 lightdm, deepin 自家的 lightdm 主题当然很好, 但我喜欢 lightdm-webkit2-greeter+material2. 在 /etc/lightdm/lightdm.conf 中设置:

[...]
greeter-session=lightdm-webkit2-greeter
[...]

/etc/lightdm/lightdm-webkit2-greeter.conf 中设置:

[...]
webkit_theme        = material2
[...]

代价是登陆的头像需要手动设置: /var/lib/AccountsService/users/[user]

顺便安利下我给 dock 写的俩插件: Arch-update, NeoWeather

AUR

yaourt 已死, 我现在用 yay. 默认的设置项里 buildDir 竟然不是 /tmp 就很不合理. 在 ~/.config/yay 里修改.

pacman Hook

自己折腾的时候总有些 hack, 搭配 hack 时要做一些安装的时候的自动处理. pacman 的 hook 位于 /etc/pacman.d/hooks/. 下面这个例子是自动删除缓存的.

[Trigger]
Operation = Upgrade
Type = Package
Target = *

[Action]
Description = Removing Cache more than 3 versions ago
When = PostTransaction
Exec = /usr/bin/paccache -rv

除此之外, 我在 .bashrc 里调用 neofetch 生成欢迎页, 但希望在 deepin-terminal 的雷神模式下避免

# bashrc
if [[ $(tty) == /dev/pts*  && $(whoami) == lm  && -z "$QUAKE" ]]; then
    neofetch
fi

neofetch 比 screenfetch 好用

需要 hack 一下以使 bash 知道 (讨论见这里). 于是引入这样的 hook:

[Trigger]
Type = File
Operation = Install
Operation = Upgrade
Target = usr/bin/deepin-terminal

[Action]
Description = Making Quake Labled deepin-terminal
When = PostTransaction
Exec = /bin/sh -c 'cd /usr/bin/; mv deepin-terminal deepin-terminal-real; cp deepin-terminal-def-quake deepin-terminal'

今后再有什么折腾自己电脑的小更新大概就都会放在这里了.

留下评论